分类导航
王放
方仲如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在陕西地区的早期革命活动家。
青年时代他追求真理,接受了民主与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参加进步运动。在西安上中学时期成绩优秀,是学生会会长,是莘莘学子中的佼佼者。1921年,他考上北京大学,在校学习期间受李大钊等革命先驱的教育影响,由于革命的需要,他中断了学业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活道路。在陕西旅京学生发起成立的进步社团“共进社”负责内务和《共进》半月刊的印刷及发行工作。1924年春,经刘天章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春,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6年他受党的指派,身带李大钊亲笔信以共产党员身份到包头见冯玉祥,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五路政治处处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和培养干部,先后选派了大批党员和干部到苏联学习。方仲如于1927年9月下旬到达莫斯科,在东方大学及以后的劳动大学学习。他在高级班学习并任班长和党支部书记。他的同学有邓小平、叶剑英、杨尚昆、乌兰夫、王稼祥、伍修权、许权中等共产党员。1929年底,遵照党的指示,他与毛齐华、陈昌浩、陈宝礼、李元杰等在莫斯科国际无线训练班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1930年10月,方仲如从苏联回国到上海,受周恩来和中共中央特科领导,安排李强和方仲如负责在上海办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培训无线电报务专业技术人员训练班,训练班创办不久引起特务侦探暗中窥视。1930年12月17日持枪巡警搜查和逮捕了当时在训练班的方仲如、张沈川、石光、苏刚达等人。由于党的地下工作秘密规定和无线电训练班做了各项严格保密措施应对突发事件。敌人经过严酷反复审讯被捕人员,始终未能知道这个党的无线电训练班及每个人的真实情况,只有以所谓“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判方仲如等17人有期徒刑各9年零3个月。1935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公布大赦条例,对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前判决的政治犯一律判刑1/3。方仲如等人的有期徒刑减至6年零3个月。1936年8月经友人吴中哲具保获得自由,回到了陕西。1936年12月5日经中共陕西省委研究同意恢复方仲如党的组织关系。在张学良主任、杨虎城副主任的抗日联军临时军事委员会,方仲如在陕西省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任委员。后又被应邀到十七路军许权中独立旅任政治处处长。1937年8月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一时期。方仲如一直在延安工作,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任研究室主任,校务部部长;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长;陕甘宁边区被服局局长;西北财经办事处副秘书长等职。1946年10月至1949年5月西北解放战争时期,方仲如先后被任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后勤部长;陕甘宁野战集团(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兵团)后勤部副司令员;1949年2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后勤部副司令员;3月被任命为后勤部政治委员。1949年5月至1958年6月这一时期方仲如在西安市工作。先后被任为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长、中共西安市委第二书记、中共陕西省委书记、书记处书记兼西安市委第一书记。1978年3月8日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方仲如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3年6月5日方仲如因病在京逝世,终年82岁。1983年6月13日方仲如追悼会在京举行,追悼会由习仲勋主持,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澜涛致悼词。悼词中说:方仲如同志在近60年的长期革命斗争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竭尽心力,做出了很大成绩。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我们深切悼念方仲如同志,要学习他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学习他对敌斗争的英勇顽强精神;学习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他严格要求自己,任劳任怨,公而忘私的精神;学习他坚持党的原则,服从党的决定,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的高贵品质。
1949年5月至1958年6月近十年的时间,方仲如是西安解放后最早也是任期最长的市长。在他任市长期间共制定了各种法令、条例、规章、办法等1800多件,为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他是政权建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在任市长和书记期间,是建国以来西安各项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党风政风最好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是方仲如精力最充沛,作为领导干部的优秀品德、作风和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时期。他自己说:“我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西安建设和西安人民,也是自己工作历史上最值得回忆和留恋的时期。”1949年5月21日,西安解放的第二天,方仲如陪同彭德怀进入西安,即同贾拓夫,赵伯平等一起,共商接管西安大计。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组织和带领全市人民和干部艰苦奋斗,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两天恢复电厂通电,三天恢复了邮政通邮,四天恢复公共汽车通车。到8月底,工厂恢复复工,商店恢复营业,学校恢复复课,市场供应比较正常,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人民政府感激不尽。国家从1953年起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确定西安是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当时西安市是国家直辖市)。苏联援建我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建在西安及其周围的就有24项,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作为西安市党政一把手的方仲如重任在肩,责无旁贷,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迅速把西安市政府的工作重点,转入了为保证实现建设计划而服务的轨道上来。从协助选定厂址、校址、征购土地,组织地方建筑材料的生产,一直到商业财贸,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文化生活,新闻报道等等,都亲自参与,无论白天黑夜,哪有困难,就赶到哪里,当即立断,从快处理。他的这种忘我的不知疲倦的工作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一直感染着、教育着、鼓舞着西安市的干部。那时的古城西安一开始热气腾腾,市郊到处是日夜不停地施工现场,各方面的工作是那样紧张而和谐地飞速运行着,古城的面貌日新月异。那情景还令人怀念不已。
在短短四五年时间里,西安已经形成以机械加工和纺织为重点,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居于全国前列。城市公共设施已初具规模的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这一时期所创立的一切,仍然是我们今天向四化进军的可靠基础。而这一切是党和人民的意志体现。当然,其中凝聚着方市长的心血和贡献。做为西安市城市规划与工业建设委员会主任的方仲如,他邀请专家、学者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制定了西安市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从城市规模、旧城改造、道路格局、文物保护、公园绿地以及工业区、文教区的布局等每一个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具体方案的实施,无不凝结着方仲如的智慧和心血。当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为今天西安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西安市新建迁建一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新建了一批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大批的中高级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在“支援大西北”的口号下,从上海、武汉、东北等地源源来到西安给西安的经济建设注入活力,作出了重要贡献。方仲如从一开始,就以满腔热情欢迎他们,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和他们交朋友,虚心向他们求教,倾听他们对西安的意见和要求并教育和督促各有关部门尽可能地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供他们能够集中力量从事专业活动,没有后顾之忧。今天的西安交大和在西安的其他高等院校,不仅给西安、而且给陕西和全国造就大批优秀的建设人才和科研人才。西安已成为国家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人才济济,事业兴旺发达。方仲如生前对这一可喜变化深感欣慰。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是习仲勋和一些老战友对方仲如一生革命情操的由衷赞语,也是他品行高洁的真实写照。方仲如一生清正廉洁,秉公无私,是个勤政爱民忠心耿耿实践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好公仆。毛泽东的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是他的座右铭。他对工作精益求精,是个不知疲倦也不知满足的人。无论大事小事,只要于国于民有利,都要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力求办好。方仲如市长亲民、爱民、为民的办事的事例不胜枚举。他在西安市政府工作期间,吃住在机关,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有时彻夜不眠,废寝忘食,不少市局级负责干部,常常从睡梦中被他的电话叫醒。
20世纪50年代,他在西安市建立的“市长接见日”、“无会议日”、“深入基层日”都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及时了解与处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他深知“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所以,他常用古人“得下情则治,不得下情刚乱”的道理教育干部,时刻倾听群众的呼声,一刻也不要脱离群众。方仲如把处理群众来信,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要求不仅作为衡量党和政府工作做得好坏的“晴雨表”、“听诊器”,而且通过对群众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可以“一棵树,看到一片森林”批导和推动全面工作。50年代初,在机关“三反”运动中,西安市共收到人民群众来信三万多件,对开展机关“三反”和改进机关工作给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方仲如致信各界人民,不仅对群众的热情支持表示衷心感谢,而且希望人民群众继续随时地直接写信给我们。“我希望我的办公室和你们之间,不要因为一个在机关里面,一个在机关外面而有了任何距离。”这多么亲切啊!他既是市长,又是公仆,他的办公室大门是随时向人民敞开的。当时,西安人民有一句口头禅:“有困难找方市长”。的确,方仲如是时刻为人民群众着想的。人民群众的困难就是他的困难,人民群众的冷暖就是他的冷暖。有一年雨季,西安一些低洼地区遭受水淹,他同干部群众一起淌着膝深的大水,一连几天组织抢救,腾出机关学校的房子安置群众。从此以后,他规定每年雨季到来之前,各级政府都要把未雨绸缪形成制度,确保群众去危就安。有一年端午节前夕,他得知因食油短缺,群众可能在节日吃不上油糕。方仲如立即在午夜召集商业部门的负责干部开会,疾声动怒:“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群众吃不上油糕,还谈什么为人民服务?”他下令,把所有库存油都拿了出来,连夜供应到点,从而保证群众在第二天早晨吃上了油糕。方仲如要求每个干部,都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在思想上,行动上。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他说:“一个对人民疾苦漠不关心的人,就不配作国家干部,更不配作共产党人。”
1954年3月在西安市政府召开的群众座谈会上,北大街一个醪醩铺经理,在会上说:“有一段时间,政府发给我们的大米不够用,我给方市长写信后,不几天就派人来调查,并按实际需要给我们发了米,不仅解决了我一家困难,而且解决了全市醪醩铺的困难。”同年9月,西安大华纱厂机修车间技工刘国虎给方市长写信反映工厂一些部门,因工作不负责任,管理混乱,致使一些崭新的机器日晒雨淋,损失浪费严重。方仲如接信后,立即派人作了调查处理,不仅在大华纱厂建立了比较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而且也为全市工厂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取得了经验。方仲如心里装着群众,事事为群众着想,事事都相信群众,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有一次,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宣判反革命罪犯大会上,为了防止暗藏敌人的破坏,公安部门安排了一批带枪的便衣人员巡逻。在人群拥挤中有一个带枪便衣人员被群众发现,误以为坏人,有人大喊:“有坏人带着枪!”群众就围起来厮打。在场的公安负责干部慌了手脚,谎称:“我们把他抓去!”群众不答应,一时会场秩序混乱。坐在主席台上的方仲如了解情况后,立即拿起话筒:“那个带枪的便衣人员是保卫会场安全的公安人员,刚才那位公安干部没有给大家说真话,是不对的,请大家谅解。”他的话音刚落,群众就鼓掌向那位受屈的便衣公安人员表示歉意。事后,当记者采访方仲如时,他深有感触地说:“群众是通情达理的。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要向群众讲真话,否则就会把事情弄糟。”人同比心,心同此理。方仲如的思想感情是同人民群众相通的,他的公朴情结,是一个真正共产党人党性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集中体现。他的感情上贴近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人民怎能不热爱他?!由于他忘我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和全市人民一道,为这城市作出了最好的成绩和贡献,被全市干部、全市人民众口称誉为好市长,为干部和人民所永怀念和学习。“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方仲如的累累业绩,将永远镌刻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心碑上。在西安发展的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作者简介
王放,陕西省三秦儿女红色宣讲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