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殷本立
政府债务问题已经成为经济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它不仅关系到财政的可持续性,也影响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因此,在应对政府债务问题上,“化债、考绩、问责、追债、討债”等措施成为了关键的策略选择,为解决政府债务问题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
一、化债和知债。
化债是解决政府债务问题的核心任务。债务问题牵扯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化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综合施策、长期推进的过程。首先,中央政府可以选拔应届大学生作为社会工作者或面向社会招聘化债自愿者,分成若干个五人小组,深入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帮助相应的地方政府对债务进行全面梳理和清查,核实债务的规模、结构、来源、用途和存在问题,为制定化债方案提供准确的依据。其次,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量力而行制定发展规划和投资计划,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削减不必要的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有限的财政资源用于偿债和发展关键领域。此外,还可以积极推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为化债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例如,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从而提高税收收入。同时,合理运用金融工具,如债务重组、债券置换等,降低债务成本,延长债务期限,缓解偿债压力。
二、考绩和公示。
考绩在政府债务管理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检验政府债务支出时效的必要手段。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债务考核机制,将债务管理纳入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体系,能够有效督促各级政府重视债务问题,切实避免盲目举债、虚假举绩、过度负债和债务腐败的现象。考绩指标应包括债务投向的项目、债务规模的管控、债务结构的优化、偿债计划的执行、人民群众对债务项目的评价等多个方面的要素,全面评估政府在债务管理方面的工作成效。对于在债务管理方面表现出色的地区和官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未能有效管控债务规模、导致债务风险增加的,要进行问责和处罚;对虚假债务、腐败工程、浪费现象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政绩工程”“交帐工程”“烂尾工程”“低效工程”“豆腐渣工程”,要重点考绩、深入调研和单独反馈。通过考绩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考绩方式的探讨和完善,促使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任期的责任观、债务的管理观和人生的价值观,帮助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好债务管理的责任和债务化解的使命。
三、问责和追责。
问责是确保政府债务管理规范有效的重要手段。对于违规举债、虚假举债、挪用债务资金、浪费债务资金、逃避偿债责任等行为,必须严肃问责,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问责机制要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范围,做到有责必问、问责必严、失责必究。只有让违规者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起到警示作用,才能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同时,要加强对问责结果的公开、宣传和追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让全社会共同监督政府债务管理工作。通过问责机制的建立和实施,能够增强政府债务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债务管理工作的依法依规有序进行和地方债务的有效化解。
四、追债和讨债。
追债和討债是化解政府债务的必要手段和重要环节。对于已经形成的逾期债务和不良债务及由此产生的腐败现象,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追讨。建立专门的追讨机构,加强与债权人的沟通和协商,制定合理的还款计划,督促债务人按时履行偿债义务。对于恶意逃废债的行为和以债腐败的责任人,要依法采取法律手段进行打击,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对债务追偿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追债工作的公正、透明和高效。通过追债和討债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而减少债务损失,增强债务使用的责任心和时效性,提高债务清偿率,为化解政府债务问题创造有利条件,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化解政府债务的监督平台。
然而,要实现政府债务的有效解决,还需要多方面的协同配合和制度保障。首先,要加强财政制度建设,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从源头上防止政府债务的无序增长。其次,要建立健全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实时掌握债务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的债务风险。此外,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规范其融资行为,防范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向政府债务转移。同时,还需要提高政府债务信息的透明度,定期向社会公开债务情况,接受公众监督。
总之,解决政府债务问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综合运用化债、考绩、问责、追债、討债等多种手段,并加强制度建设和协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勇于担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政府债务问题的有效解决。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给予关注和支持,共同为构建健康、稳定的政府债务管理体系贡献力量。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政府债务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开启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简介:
殷本立:文化小屋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