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件查询:
搜索:
弘扬新时期文艺精神 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人:彩虹   更新时间:2024-12-09    点击:196521次
  

郭 帆  邓军强  王仲刚  孙加慧


摘要

研究新时期社会主义七种文艺精神,旨在通过文艺作品推动国家的文明建设和精神发展。通过对新时期社会主义七种文艺精神的研究,提高文艺质量,更好地理解如何利用文艺作品来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达到完善人、提升人、维护公序良俗、推动文明进步的目标。研究新时期七种文艺精神的方法是坚持“人民性”的立场,强化本土经验和文化自信,深化对文艺精神的挖掘和阐释。一切文艺工作者要时刻把握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创作要高扬七种文艺精神,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作品必须反映人民的心声,展现时代风貌,凝聚中国力量。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彰显中国精神的有效路径,讲好中国故事,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社会主义文艺,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  新时期七种文艺精神 人民性 文化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


引言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社会主义文艺特别是新时期文艺精神,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鲜明地指出“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原则,系统阐释了新文化的一系列问题,如文艺对政治的从属关系、文艺的评价标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和方法等。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正式确定《讲话》为新中国文艺的指导思想。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精神是文艺之魂,没有精神就没有文艺。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讲话强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新时期七种文艺精神,为文艺发展与繁荣指明了方向。文学艺术,铸造灵魂。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描写现实,提升境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启迪智慧、美化生活。陶冶情操,荡涤灵魂。展现情怀,承载梦想。新时期七种文艺精神是:


一、弘扬爱国精神 增强人民骨气

新时期文艺精神是文艺号角,精神铸魂,载道化人,爱国爱民、礼赞英雄、反映时代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的崇高思想品德,体现了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支持的态度和勇于奉献的行动。

习近平指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乐于奉献、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文艺必须时时唱响的主旋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坚持问题意识,直面现实问题,破解文艺难题,针对文艺创作中存在的“浮躁”问题,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问题,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问题,网络文艺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问题等等,均提出了一系列面对现实、贴近实际、回应期待的思想观点,创造出崭新的新时代文艺理论话语体系。

近年来,研究、宣传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红色精神的《筑梦的力量》等著作,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良的经济社会效益的电影《长津湖》、电视剧《志愿军》等影视剧,就是弘扬爱国精神,增强人民骨气的优秀作品的代表。


二、弘扬时代精神 坚定必胜信心

习近平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而文艺代表时代风貌,文艺引领时代风气。需要通过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

文艺作品应当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和先倡者,通过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反映张桂梅无私奉献改善贫困山区女生学习环境的电影《我本是高山》和《山花烂漫时》,《苦难与辉煌》《觉醒的年代》等书籍,就是歌颂时代精神优秀作品。


三、弘扬民族精神 维护民族团结

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民族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独特人格的彰显,是一个民族的慧根。同一民族之间,必须有其相同的文化意识、生活习俗、道德规范、忧患心态与哲学思想。五千多年灿烂不熄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精神产生和形成的沃土。

近年来,《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国家记忆》等诸多作品,宣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四、弘扬现实主义精神 扎根人民生活

习近平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中国提倡的现实主义与西方传统的现实主义不同,体现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实践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现实主义,体现在文艺上以人民为中心。

聚焦反腐的《人民的名义》、反映火热军旅生活的《蓝军出击》,展现人民警察英勇形象的《猎狐》《刑警之海外行动》《三叉戟》,讲述和平年代反谍工作的《暴风眼》等众多作品,是新时期现实主义的标杆创作。


五、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创造优秀作品

习近平指出:“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铸就了华夏儿女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性格,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精神。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研究总结《中国文化精神》的著作,反映六老汉治沙的《八步沙》舞台剧、反映王进喜的芭蕾舞剧《铁人三重奏》、《天边格桑花》、描写扫黑除恶的《两江风》等系列作品,是新时期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的作品的翘首。


六、弘扬中华审美精神 提升鉴别能力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中华文化精神和中华美学精神是统一的。中华美学思想、理论和精神则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思维和民族学理标识。一是天人合一的和谐包容的审美理念。二是既入世又出世的人间情怀。三是营造意象的诗性与写意品格。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介绍了新中国经典油画作品如《开国大典》、《春到西藏》、《地道战》,经典国画如《井岗星火》、《春雪》,以及水彩·粉画《大国崛起·飞天》等举不枚举众多优秀作品,不断提升了中华审美的维度。

近年来,还有众多研究中华审美精神的新著问世,其中有《中国美学史大纲》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美学从先秦至近代的辉煌历程, 《中国美学通史》是一部更具全景式研究中国美学的专著。


七、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习近平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

毛泽东在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习近平在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是中国精神和红色精神的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习近平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结语

新中国70多年的建设历史表明,坚持高举社会主义文艺精神、新时期文艺精神的大旗,就能鼓舞人民、团结人民,凝聚起巨大力量,从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


作者简介

郭  帆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当代文艺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邓军强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诚信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王仲刚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影视工作委员会主席。

孙加慧, 中国新时代党建杂志社兼党建智库宣传部长。

 

参考资料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全文), 新华网 2014年10月15日 。  

必读!习近平论文艺十大金句 ,人民日报客户端2018年10月15日。

习近平谈文艺:要弘扬七种精神 ,人民网 2014年10月15日。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1942年5月1953年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转引自人民网20200829。

《筑梦的力量》 郭帆 邓军强 肖斌富 编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21年11月。

共商文艺繁荣发展大计——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侧记, 新闻频道 ,新华网 2014年10月16日。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新华网2016年11月30日。

习近平的文艺精神论 ,学习中国 2015年09月13 日。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慎海雄 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1年5月。

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人民日报 2014年02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