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件查询:
搜索:
筑牢国家生态保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发布人:彩虹   更新时间:2024-05-31    点击:177388次
  

任世民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美青海,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中华民族的三条母亲河从三江源出发,一路奔腾,哺育着三江流域8亿人民。青海三江源,既是母亲河源头,也是“中华水塔”。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青海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青海600万各族儿女迎难而上、锐意进取,践行“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一优两高”战略,在72万平方公里的壮阔高原上,在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用青山绿水的底色,书写高品质生活的主色,挥就高质量发展的亮色,擘画出一幅荡气回肠、欣欣向荣的新青海画卷。

v2-fa68e651cb3f8e2bd88b343f532ac063_b.jpg


生态优先,保护好三江源头的优势资源


        青海矗立祖国西部,是世界四大净土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主要生态产品输出供给地。217处自然保护地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5%,湿地总面积814.36万公顷、居全国首位,拥有世界上最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草原、灌丛森林等,生态系统气候调节和物种保有等功能性价值不可估量。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汇聚青海。其中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以及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三江源。三江源每年向下游输送的江源活水近620亿立方米,三江源维系着三大河流的命脉,三大河流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

       青海三江源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三江源地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这里离太阳最近,这里向整个三江中下游流域提供着可持续发展的能量。

        青海最大的资源优势就是生态!可是,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曾经极为脆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三江源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湖泊面积缩小,野生动物消亡,导致自然灾害频发。黄河源头鄂陵湖史上第一次出现出水口断流,长达5个月。三江源地区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不但制约着青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整个三江流域的水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威胁……

       党中央、国务院决心在三江源区地区,对“中华水塔”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给予大力助推,要让三江源流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民族实现团结、社会达到和谐稳定。

       2000年,批准青海省建立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3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

       2005年,国务院审议批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

       十年后,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公园,党中央对青海生态的重视再度升级。

       2015年12月,《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审议通过;

       2016年3月5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印发;

       2016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对生态建设提出殷切希望;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青海,嘱托青海要将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从2000年到2024年是24年,青海省的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雷打不动的是,从三江源到祁连山,从青海湖到昆仑山,青海省的生态保护工作未有一刻停歇。

       从2016年到2024年是8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实现了“一户一岗”,三江源1.1万户家庭为生态离开故土,1.7万名牧民“放下牧鞭,端起生态碗”。青海湖日益丰盈,裸鲤资源蕴藏量比2002年增长三十多倍;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比保护初期增长3倍多。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青海省完成营造林4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26%,涵盖水面、湿地、林草的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山水林田湖草,形成了系统的综合治理;2019年,青海启动国家公园省建设,探索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国家公园集群,推进世界“第三极”生态文明……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已成为青海干部群众的共识。

v2-609f762c0515bf686e8d4b6496d875b2_b.jpg


立足优势,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这是高屋建瓴地指出了青海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发展定位,高度凝练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政治要求和实现路径。这是站在世界“第三极”,对全国生态环境的旌旗所指。

       从那一刻起,青海从“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出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禁牧封育,以草定畜,实行生态移民,推动生态及生态产业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生态旅游业为主体的生态型非农产业蓬勃兴起,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现实中扎根,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在自然生态建设方面,青海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一手抓生态修复,一手抓环境改善,着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政治生态建设方面,青海牢牢把握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权责一致”的原则,压实各级责任,层层抓落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从那一刻起,青海扛起政治责任,勇当全国生态的“领头羊”。青海的各级领导干部从总书记的话语中汲取营养,开启了讲政治、讲大局、讲担当,从全局高度、以长远眼光看待两个“生态”问题的头脑风暴。

       时至今日,青海实现专业合作社行政村全覆盖,牦牛、青稞、枸杞等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6%。面对未来,青海已将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提上日程,将全面实行农牧渔全链条标准化绿色生产,一批市场认可的“青字号”特色农牧业品牌呼之欲出。

       时至今日,占青海全省国土面积的35%的217处自然保护地星罗棋布,总面积居全国首位814.36万公顷湿地散布其间,世界上最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草原、灌丛森林等,生态系统气候调节和物种保有等功能性价值让青海绿水青山变成了真正的金山银山。

       在总书记的战略定位下,青海坚持把绿色作为底色和价值,把生态作为责任和潜力。

       一方面,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实施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等重点生态工程,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青海圆满完成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依托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绿色成为大美青海最靓丽的底色。

       2018年,青海实现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4000万人次,是全省人口的近7倍。旅游人数和总收入实现双增长,12万农牧民吃上“旅游饭”。

       另一方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依托生态资源、气候地理等优势和禀赋,青海扎实推进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有效利用大面积荒漠化土地和风光水电资源,基本建成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2776万千瓦,集中式光伏装机居全国首位,世界首条全清洁能源供电的“青电入豫”特高压直流工程省内段贯通,绿电连创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启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面积达114万亩,化肥农药用量减少24.4%、21.3%,牛羊出栏数分别增长9.2%和7.5%。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人次突破5000万大关,旅游总收入连续4年增长20%以上。

v2-954c768b35c4e4cee5959f9cb51845d5_b.jpg


绿色发展,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生态路径


       青海持续开展绿色勘查,厘清资源家底,有效保护地下资源,科学开发地上资源。坚持“种养结合、农牧互补、草畜联动、循环发展”,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循环农牧业。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推动重点地区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培育和引进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构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产出的循环产业集群,加快形成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

       作为数字经济布局发展的“天然良港”,青海积极融入势不可挡的数字化浪潮,顺势而为、趁势而追,赶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以数字经济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持续深化“数字青海”建设,出台数字经济发展意见和规划,构建以西宁市为核心,海东市、海西州、海南州特色发展的大数据产业“一核三辅”发展布局,相继建成青藏高原大数据中心、柴达木数据灾备中心、三江源大数据中心等一批大数据项目,加快布局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根镜像服务器,高原能效测试实验室落户青海。积极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建立全国首个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全省移动和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分别达到573.57万户、174.54万户,海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覆盖。

       青海绿色的数字经济创造了新的产业形态,而传统产业也随着数字经济而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化学作用”。在比较优势中,青海将建设大数据产业园、数字经济发展展示运行平台,组建数字经济发展集团,加快建设“云上青海”。紧紧抓住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根镜像服务器布局青海的契机,提升信息服务能力,推进5G网络和智慧广电建设,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现有产业、企业和产品,与国际国内市场耦合,发展平台经济,谋划和推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释放数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效应。

       青海践行着“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三个最大”省情认识;恪守着发展第一要务和保护第一责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让生态旗帜高举高扬。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青海的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了努力实现自然生态单元和人类社会管理单元、自然生态承载力和人类发展生产力的协同。选择了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加快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互促共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选择了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青海,是青海生态翻天覆地变化的起点,是青海借高质量发展的原点,三江之源成为世人的“诗和远方”,中华水塔成为聚财聚才的源头活水。青海用总书记的惊雷,催生生态产业的硕果。

       三江之源水淙淙,山宗昆仑入巍巍,祁连草绿牛羊叫,青海湖水碧波吹。这就是青海,这才是青海。